找到相关内容1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本信仰在科学话语时代的潜力

    人们则呼吁精神文明。在西方,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走向科学文明,科学的偏颇性激发了现代对心灵的关注,心理学领域不仅出现了第三和第四流派,灵修技术、心理文学也不断涌现,广受欢迎。在东方,中国“夏尚质、殷尚鬼、...

    惟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55490520.html
  • 美国最著名预言家预言2100年美国沉没

    的是一个叫麦可(Michael)的个体,在解读262系列里多次通过凯西之口,传递灵修的信息(262系列共130个解读,是“寻求上帝”(A Search For God)一书的信息来源),这个麦可自称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宗教|轮回|催眠|科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9255131084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

    故本文只能挥其最主要者。以不同价值准则衡量,其功能则或正或负,莫衷一是。因此功能主义方无疑也有其局限。相对可靠的结论还须从文化、宗教的比较中显现。   一、“治心”种种   西方宗教也讲究“灵修”,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1340260.html
  •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(一)

    自己,并不是阿姜查的发明,而是佛陀的方法,也是历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。佛教和其他灵修传统不一样之处,就在于观察此时此刻、观察自己的身心,那么,到底要怎么样去观察呢?  (以生病的身体为老师  在...神学家,基督教的圣约翰⒃。这风格的范例从其诗作(Ascent of Mount Carmel)即可看出端倪,他如此叙述心目中最直接的灵修方式(即直上山顶):“没什么,没什么,没什么,没什么,即使站在山上...

    阿姜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542074.html
  • 阿姜查:森林中的法语(一)

    传统形式中仍有不少的仪式。有些人便认为,持戒或坐禅也是某种形式的仪式。但是斟酌阿姜查对“戒禁取”的诠释,此处将它解读成执迷于仪式、仪轨,或任何灵修的习俗。抱持“戒禁取见”者相信,某些行为与做法本身就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742077.html
  • 宗教的净土与哲学的净土

    之处。佛教的净土宗要信众称名念佛,基督教亦要信众奉耶稣基督的名向上帝祈祷;佛教要信众持戒守律,基督教亦要信众遵守十诫;佛教要信众做打坐禅定的参禅工夫,基督教亦要信众做默祷、灵修的工夫;佛教有礼拜诸佛...

    李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3342580.html
  • 西藏生死书(2)

      「训练」心绝不是强迫把心压制下来或加以洗脑。首先要直接而具体地看清楚心的运作方式,你可以从灵修的教法或个人的禅修经验里得到这种知识。然后你可以开始驯服你的心,并娴熟地磨练它,让它变得越来越柔软;...

    索甲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5944520.html
  • 乔达摩佛陀

    ,统治者),又发现自己做了婆罗门僧,乃冲破族级,无视社会地位,将他的制度向大众公开。七、它是为个人的:  佛陀并不是没有看见人类的社会性。他不仅创立了一个制度,还十分重视它在灵修方面的助益,但是他说法...

    史密斯 著 张澄基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1844720.html
  •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(2)

    一大堆弟子,获得钱财、性和力量。这种老师经常隐藏他自己的老师与传承,希望让人们认为他们是自己成就的灵修大师。有些人实际上甚至没有老师,他们非常聪明,天赋异禀,念了一大堆书,撷取各种思想和方法。最糟的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1144853.html
  • 佛教与超个人心理学的对话(五)

    大悲心的过程,有没有过任何我这样的感受?」我就说:「当然有啊!你的情况就是古人说的枯禅,师父以前也有这种生命热情的窒息感,还想把它美化成灵修的清贫境界。后来,我看到耶稣会的灵修文献,内容说皈依者在现实...如何从意志和欲望的冲突过程中,得到灵修生命的情感升华,使得信仰成为人的最高热情表现。   也就是说,存在主义的思想源头其实是从你的主体性立场出发,来追问这个问题:如何成为一个真实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4146369.html